當前位置: 上海徐浦中醫醫院 > 中醫調理 >
一場秋雨一場寒,秋風瑟瑟,夜未央。秋雨綿綿,下個不停,氣溫急劇下降,此時正是人體免疫力弱的時候,另外,“一夏無病三分虛”,夏季人體大量出汗,消耗了很多內在的能量,所以入秋之后,很多人會感覺疲乏、抵抗力下降。懂養生的朋友也陸續開始準備進補了。
在秋季,補對了,秋后各種煩人的小毛病自然就不見了……
為什么秋季要進補?
1、秋燥耗氣傷陰
夏季暑熱已過,燥為秋季的主要特征,其性干燥,因此燥邪容易耗傷津液,身體津液過度損耗,會有皮膚干枯、嘴鼻唇干、咽喉干痛等癥狀,此時進補,能夠滋養津液,減輕秋燥對人體的傷害。
同時,適當的進補也能為我們的身體提供能量,為秋冬御寒做準備,增強身體抵抗力,減少生病幾率。
2、秋冬滋補更易吸收
秋季自然界的動植物處于蟄伏狀態,人的皮膚肌腠比較致密,汗出較少,體內代謝下降,體力消耗減少,攝入的營養物質也容易被吸收和蘊蓄,能發揮更大的功效。
而且秋季人的食欲比較旺盛,這時進補正是時候,尤其是冬至以后更好。
秋冬滋補怎么補?
秋冬滋補能很好的調理身體,但是進補不能盲補,應根據自身的體質、年齡、性別、生活環境、身體狀況等不同,選擇適宜的補品。
若進補不當,或進補過度,反而讓健康受損。尤其是食補的時候,一定要堅持這3個原則:
1、養胃為先
秋冬交際人體脾胃消化功能相對較弱, 尤其是對體虛、脾虛胃弱、或患有慢性疾病者, 進補前應先打 “底補”,最好先調養脾胃,等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時再施補。
對痰濕質、濕熱質等濕濁明顯的人群,應先化濕醒脾、祛除濕熱,方可進補,避免進補之品加重脾胃負擔,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。
2、以平補為則
秋冬交接或初冬時節以平補為原則,忌大補,忌過補滋膩。
進補的人大多體質偏虛、或年高體弱,或患有慢性疾病、或術后康復需要進補,宜采用平補、調補、清補、溫補等和緩方式慢慢進行,一般都不宜大補、驟補,藥物不可性味太偏,不可營養過剩,不可操之過急。若過度溫補或滋膩,易造成“虛不受補”、“上火”等不適。
食物多選用具有養肺潤燥、健脾益氣、平補肝腎功效的食物,如栗子、蘋果、梨、石榴、葡萄、楊桃、柚子、烏雞、鴨肉、牛肉、百合、蓮子、芝麻、大棗等。
食補方法則以采用藥粥或燉品等藥膳為佳。湯特別是燉湯,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,使營養成分大多融在湯水里,不容易流失,還易于人體吸收,是進補的良藥。
3、辨證體質調補
進補要有的放矢,對癥下藥。進補一般都是補虛,然體虛有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、五臟虛等不同,所以進補要辨證,根據體質施補。
陰虛質:陰虛質宜食黃精、百合、銀耳、黑芝麻、麥冬、燕窩、石斛等。
氣虛質:氣虛質宜食生曬參、黨參、黃芪、大棗、山藥、雞肉等。
陽虛質:陽虛質宜杜仲、栗子、核桃仁、冬蟲夏草、牛肉等。
痰濕質:痰濕質屬實性體質,平素不宜溫補、滋補,宜清補或攻補兼施。
*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調理身體。
秋冬滋補選膏方
膏方是秋季進補的一大特色,因為中醫歷來講究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等理論,膏方則以辨證調治為基本原則,滋補與療疾兼顧,御病與治病有機結合,一人一方,把治療藥物與相關補品、食品及膠類等融為一體,治療、進補兩不誤!
膏方在我國歷史悠久,《黃帝內經》中早有記載,它是在大型復方湯劑的基礎上,根據人的不同體質、不同臨床表現,在中醫辨證論治及整體觀念的理論指導下,根據人體臟腑陰陽氣血虛實變化,經過古法八步熬制而成。
膏方具有藥物濃度高、藥效穩定、服用方便、便于攜帶等優點,是“治未病”的上佳選擇之一。
秋冬進補膏方有什么好處?
膏方以補虛糾偏,平衡陰陽,調和氣血,協調臟腑功能為主要目的,通過2-3月調補達到緩慢有序的補養。
秋冬進補膏方的作用,簡單總結就是:補虛扶弱、延年益壽,糾正亞健康狀態。
1、補虛扶弱
凡是氣血不足、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虧損以及體質較為虛弱、或是外科手術、產后出血以及重病久病、慢性消耗性疾病都非常適合應用膏方來調理機體,從而增強體質、邪不入侵,改善生活質量。
2、延年益壽
對于中老年人群氣血不足、精力不足、臟腑功能減退,以及其它一些相關的虛損情況,可以在秋冬應用膏方口服來緩解一些病癥,如經常出現的頭暈目眩、腰膝酸軟無力、神疲乏力、心悸氣短、失眠、記憶力減退等。
3、糾正人體亞健康狀態
現代人的生活壓力比較大,經常的熬夜、吸煙、飲酒,以及其它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,導致身體逐漸的透支,出現頭暈眼花、疲憊乏力,可以通過膏方來調理這些亞健康狀態。
大富大貴,不如健康到位!
現在起至10月20日前
支付58元預約
尊享健康養生禮包
健康熱線:021-6685 5555
地址:浦東新區上南路4091號(近凌兆路)
公安部備案號:31011502000970
ICP備案號:滬ICP備16020585號-19
醫療備案:滬衛(中醫)網審【2014】第20013號
本網站信息僅供參考,不能作為診療及醫療依據。